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战略三周年:长三角41城一体化的新发展理念实践

夏骥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夏骥 华略智库轮值CEO、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来源:首刊于《长三角城市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作为中坚力量的41城不断抢抓机遇、上下求索,携手描绘出一副科技协同创新相辅相成、都市圈同城化相须而行、生态保护转化相为表里、内外双向循环相得益彰、资源要素流动相与为一的壮阔画卷。有着新发展理念的“领航掌舵”,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正冉冉升起。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紧紧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主动作为、大胆实践,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别是作为承上启下的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积极探索多种方式的一体化发展路径,共同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创新发展:科技协同创新相辅相成

【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科技创新是最需要借助区域一体化来推动的领域之一,特别是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更需要各个城市之间相辅相成,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

科技部发布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将长三角定位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原始创新动力源、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

三年来,长三角各个城市在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方面,探索出一条新型举国体制与企业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路径。

科创走廊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等科技创新带,显著特点就是依托科技创新核心城市向外辐射,沿着交通干线布局扩散发展。

科创走廊的概念很早就引入我国,但其第一次具体实践诞生在长三角。

经过持续的探索完善,2018年,G60科创走廊建设迈向3.0版本,由上海市松江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宣城市9个城市构成,致力于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

三年来,这条科创走廊集聚了2.1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高等院校176所,并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日后广深科创走廊、成渝科创走廊等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同时,在长三角其他地区还涌现了若干科创走廊,比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等。

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资料来源:上观新闻


科创湖区是另一种重要的科创空间形式。长三角湖泊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层次分明,是科技创新的天然载体。

其中,无锡太湖湾地区聚集了无锡超过90%的科研院所、80%的在校大学生、70%的高层次人才、60%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50%的高新技术企业。

2020年,无锡提出打造“太湖湾科技创新带”,进而在2021年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升级为涵盖江苏省无锡市、苏州市、常州市,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的“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在长三角形成与G60科创走廊相补充的“一廊一环”科技创新格局,成为创新“聚能环”。

协调发展:都市圈同城化相须而行

【相须而行】:互相依存而行动一致。《后汉书·刘陶传》:“夫天之与帝,帝之与人,犹头之与足,相须而行也。”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天然条件。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存在一个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以及五个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

同时,根据《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还提出要建设徐州都市圈;根据《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

三年来,长三角各个城市相须而行,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

图:长三角六大都市圈,资料来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21年3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是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涵盖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常州市,安徽省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宣城市,由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

规划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举措,比如试行第二居所和职住交换计划,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等等。

同时,南京都市圈向东连接苏锡常都市圈,向南连接杭州都市圈,向西连接合肥都市圈,成为苏浙皖的关键链接。

在都市圈内部,围绕中心城市,毗邻城市主动推动同城化发展,中心城市也积极响应,统筹优化功能布局。

比如,引领浙江发展的“八八战略”明确,嘉兴要作为全省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特别是近三年来,嘉兴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首位战略,并率先以市委全会的形式,确立了“12410”的总体部署。

又比如,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许昆林认为,苏州不仅要学习上海、对接上海和服务上海,更要融入上海,“沪苏同城化”相当于上海人多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苏州人多一个陆家嘴和外滩;上海在科创方面更多是0到1,苏州更多会做1到10、10到100这种转化。《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也印证,沪苏、沪嘉之间的人员通勤往来最为密切。

再比如,宿州市积极融入徐州都市圈建设,共建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积极打造灵璧-徐州空港新区。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转化相为表里

【相为表里】:相互间配合为外表和内里,共为一体。《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长三角山、水、林、田、湖、草、海生态要素齐全,浙江省湖州市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整体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同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

三年来,长三角各个城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价值转化相为表里,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如何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新安江,流经浙江省杭州市千岛湖,最终汇入钱塘江,是长三角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绿色生态屏障。

早在2012年,新安江流域就启动了我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首轮试点,到2018年开始了第三轮试点。

目前,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试点经验被总结为“新安江模式”,即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今天,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注入千岛湖优质水量70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安徽省的16个市均建立了市级跨县(市、区)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横跨3市的沱湖流域生态补偿已经实施。

在运用经济杠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长三角各个城市还在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更加全面地体现生态价值。

比如,浙江省提出了差异化的考核方式,对于丽水市不再考核GDP和工业产值,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

2018年,丽水市发布了《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研究报告》;2019年初,丽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GEP开始成为与GDP并行的衡量区域发展的动态指标。

又比如,在安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浙江省湖州市出台了《湖州市全域推进“两山银行”建设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全市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再比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学者建议,长三角可以研究建立统一的碳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把41个城市之间的碳排放权或碳配额进行统一配置,并率先建立城市之间碳排放权的二次分配和流动机制。

图:在绿水青山“明码标价”后,丽水有民宿靠山水空气涨价500元,资料来源:上观新闻


开放发展:内外双向循环相得益彰

【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彰。”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长三角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三年来,长三角各个城市积极探索打通双向循环的“任督二脉”,以扩大对外开放来促进一体发展。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

2019年,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和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分别成立;2020年,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成立,长三角实现自贸试验区全覆盖,涉及城市11个。

而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包括长三角在内的自贸试验区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江苏、浙江也都充分借助自贸试验区这个重要的开放窗口,积极在省内相关城市复制推广相关经验,分别设立了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在此基础上,2021年,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成立,将立足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海自贸试验区专业贸易服务平台等现有功能性平台资源,做强做优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等十大服务功能,进一步深化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

城市间的联动开放不只是存在于自贸试验区这样的特殊功能区,而是覆盖到方方面面。

比如,浙江省的义乌市、宁波市、舟山市,正通过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连接在一起。

这条大通道以宁波舟山港、义乌陆港、甬金高速、金甬舟铁路为支撑,连接内陆与出海港口。

特别是深化金华—义乌港与宁波舟山港通过港务、关务、船务一体化,将义乌打造为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

2021年上半年,义乌—宁波海铁联运班列共发运集装箱重箱27430标箱,同比增长115.3%。

再比如,前不久,上海机场集团通场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全权负责南通新机场建设管理工作。

规划占地面积约为67万平方米的南通新机场建成后,年旅客吞吐量达4900万人次,远景规划年旅客吞吐量9000万人次,或许将以国际航班及国际中转客流为主,改善浦东机场国际航线结构问题,全面提升上海空港的国际运输能力,成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转站。

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两核一带两辐射”总体布局,资料来源:《浙江省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十四五”规划》


共享发展:资源要素流动相与为一

【相与为一】:相互结合成为一体。汉·贾谊《过秦论》:“诸侯恐惧,同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一直以来,受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呈现出“行政区经济”的特殊现象。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

三年来,长三角各个城市积极探索推进资源要素流动相与为一的有效路径,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前提是推进审批服务的互联互通。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方面各有千秋,比如上海的“一网通办”、江苏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的“最多跑一次”等等。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印发了《长三角地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试点工作方案》,长三角在全国率先推进城市间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目前,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了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试点异地贷款冲还贷业务等,41个城市的58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20个城市的57家养老机构、25698张核定床位可提供异地养老。

同时,对于在长三角布局的企业而言,也大大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加有利于城市间的合理分工。

比如位于江苏盐城的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是上海唯一一处以市级层面与外地合作共建的开发区,盐城提出要打造“飞地经济样板区”,无缝对接上海的企业和功能。

图: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近三年来,中心城市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向腹地城市布局,但是毕竟数量有限,关键在于有效提升腹地城市的整体服务水平。

比如,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安徽是全国患者流出最多的省份之一,大约有22%的病人到外地求医问药,大多流向长三角其他城市。

201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正式被聘任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他认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通过帮助建立一个体系,培养一批不走的队伍,让安徽的百姓在省内看好病,这也应当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和目的。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新赛道、新动能、新风口:内容科技全景扫描(下)【原创】京沪双子星:关于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比较研究【原创】“移民”长兴:浙江一个非典型县域经济发展样板【原创】中美人才环境比拼:解码新时代的大国“人缘”【原创】这个示范区两周年:长三角一体化的生动实践正在改变什么?【热文】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这届年轻人都去哪了?
【热文】黄奇帆重磅发言:未来15年中国五大战略路径
【热文】破解浙江富裕密码:从温州到义乌到余杭【热文】苏州干部,没有花架子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